本寺位於龜山,是為早期農業、茶葉生產重鎮。日治時代曾在此設立茶改場,農產品盛產,因此也有供奉護佑農作物與農民收成的神農大帝。
《台灣人的神明》當中對於神農有以下的介紹:
太古三皇之一的炎帝「神農氏」,在台灣民間被奉為始創農業與醫藥的重要農神。根據《尚書》所載的「三皇神話」,說到天皇燧人氏以陽尊火紀,人皇伏羲氏以人事紀,地皇神農氏悉地力種鼓蔬,故託農於地。這等於是用信仰語言說到「三皇」都是太古時代的大發明家,因為「燧人氏」發明取火技術而教原始社會的人類用火取暖及熱食;「伏羲氏」發明八卦及網罟而教育原始人類計算時間和捕魚畜牧方法;「神農氏」發明農耕技巧及草藥療法而使原始人類以了農業社會和醫療技術,從此人類才逐漸走向文明。後人也懷著崇其功,報其德的心情,將這三位神話角色加以歷史化,也順理成章當做神格膜拜起來。其中尤其是「神農氏」更於數百年前隨著閩南與粵東的移民群,自唐山渡海來到臺灣,搖身一變成為「臺灣農神」。當然臺灣民間的善男信女也沒有虧待祂,就像尊奉祂做「神農大帝」、「五穀先帝」、「五穀王」、「先嗇公」,以至「藥王大帝」等等。全台的廟宇也超過了一百三十座,並以農曆四月二十八日為神誕。(董芳苑2008:70)
一般的神農大帝像有黑面、紅面、綠面、粉面等相貌,殿內供奉的神農大帝像,則是紅面神農。面容崢嶸,目庛圓大,具有威嚴無比的氣勢。其手持稻穗表示與農業的連結,從其神農嘗百草的傳說來看也與醫藥有所關連。所以神農大帝具有農業與醫藥神的兩種身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