壽山巖供奉之主神 觀世音菩薩,開山祖師奉請蒞台,至今民國114年,(西元二O二五年)已二八三 年,長久以來菩薩屢顯神蹟,為廣大信眾降福消災,感應靈驗,靈威遠播,殊不勝載,是地方上人士精神指標,宗教信仰中心,信徒遍佈全省,是本縣最古老寺廟,內政部列為【三級古蹟】。
壹、位置、地勢:
壽山巖位於桃園縣北方,鄰接台北縣境界,台北,桃園間縱貫路旁,現址龜山鄉嶺頂村萬壽路2段6巷111號,係早期南北往來交通之關隘。因山形如龜,龜乃長壽之物,於山岩下建寺,由清朝乾隆皇帝賜名為「壽山巖」觀音寺。嶺頂舊名「龜崙嶺」,龜山舊名「龜崙口」本寺俗稱「嶺頂廟」。
貳、歷史簡介:
創建緣起於【清乾隆七年(西元一七四二年)】,有一沙彌順寂(俗名鄧定國)乃粵東嘉縣人,自大陸浙江省定海縣南海普陀山恭請【觀世音菩薩正二媽本尊】,轉經潮州渡海來台,當時由滬尾港(現今淡水港)上岸,繞過觀音山麓坪頂南下,至現廟地古榕樹下時,日已銜山,乃在附近村民汪斗家寄居,翌日啟程就道,突覺腹痛難忍,只得重回古榕樹下偃臥,朦朧夢見觀音大士現身寮前,驚醒後腹動頓癒,逐悟大士欲在此安身,即商請村民張衍剛結一草房,安奉菩薩朝夕膜拜。不久前來朝拜者甚眾,遐邇咸聞。
叁、神威顯赫史蹟:
清朝乾隆二十五年(西元一七六○年)十二月、舊路坑庄民張志榮,妻有身孕已屆臨盆,腹痛多日未見生產,於是在佛前虔禱庇佑,順利產下男嬰,張民為報佛恩於乾隆二十八年(西元一七六三年)獨資建造茅屋一椽,名為「三草庵」,安奉觀世音菩薩神尊,供善男信女朝拜,神蹟頻現,遠近信仰者日增。
乾隆五十八年(西元一七九三)之夏,福建水師提督兼台灣總鎮府總兵,正黃旗蒙古人把岳忒氏哈當阿,奉命南下綏靖盜患,乘行輿經過庵前時,轎轅輿桿忽折斷,乃卸轎進庵施禮休憩,信手抽出一籤,其中有句云:『添油三斤佛前點,定保前程得太平。』哈總兵閱後不以為意,只令隨從買油一缸奉贈,豈料抬到庵前失手墜地,缸破油散不多不少恰好只剩三斤,哈總兵不得不衷心信服,許下心願「平亂凱旋後,必當建置新廟報答」。
清乾隆六十年(西元一七九五年),哈總兵果真提早戡平盜亂,凱歸淡水,感其威靈,特稟奏朝廷撥白銀千兩寄託順寂,以踐宿願,隨後召集地方銴耆紳,會商籌建新寺事宜。推謝秀川、呂文明等為首事,興工建廟。自乾隆六十年八月動工,至嘉慶二年丁巳(西元一七九七)一月告竣歷時三年,但只完成正殿,佛像安於其中,由哈總兵親題『慈航廣濟』乙匾,懸於正殿,以答佛恩,並恭請朝廷正式賜名為「壽山巖」觀音寺。
肆、歷代修繕暨增建
乾隆 7年(1742)
沙彌順寂(俗名鄧定國)、村民張衍剛(一名張衍捷)因觀世音菩薩顯靈,建草房供奉。
乾隆28年(1763)
村民張志榮為感謝觀世音菩薩保佑妻子生產平安,建茅屋名「三草庵」供奉,
為壽山巖之前身。
乾隆60年(1795)
臺灣總兵哈當阿為感謝菩薩庇佑順利平定匪亂,乃發起捐建廟宇,由呂文明、
謝秀川等人主其事,至嘉慶2年(1797年)完成正殿,並正式定名為壽山巖。
嘉慶 3年(1798)
呂文明等人陸續增建廟宇,至嘉慶14年(1809年)完工。
道光16年(1836)
建醮大典後將剩餘款項由林仕成、簡新泰等人發起廟宇,兩年後完成。
咸豐10年(1860)
因地震損壞牆垣,由林娘福等人發起修建,歷經三次募款,
工程於同治10年(1870年)完成。
民國四年 日據時期 -大正 4年(1915)
因白蟻侵蝕建築,呂深波、康新慶等地方人士發起修建廟宇,並聘請名師
陳應彬監造,於大正5年(1916年)完工。此役工程浩大,奠定今日的寺貌。
民國36年(1947)
陳明乞、黃權寶發起興建自公路起至寺前的石道,於次年完成。
民國40年(1951)
由五大庄主事人發起,重新油漆正殿及走廊。
民國52年(1963)
成立財團法人,由董事長楊昆山等人發起擴建,共計增建山門、東西廂
、鐘鼓樓等,於民國59年(1970年)完竣。
民國75年(1986)
添建凌霄寶殿,於民國78年(1989年)完成。
民國82年(1993)
財團法人臺灣省桃園壽山巖觀音寺董事會委託閻亞寧教授進行研究
與修護計畫。
民國84年(1995)
委託漢光建築師事務所進行修護工程。
民國100年(2010)
為照顧老人、弱勢及身心障礙者,特於凌霄寶殿前興建電梯,並於7月1日正式啟用。
民國107年(2018)
十月二十九日動工興建公用廁所。
伍、祭典、法會
一、光復至今共舉行四次建醮大典,分別於:民國四十年(歲次辛卯)、五十二年(歲次癸卯)及六十四年(歲次乙卯)八十八年(歲次己卯) 農曆十一月舉五朝完醮大典。
二、為響應政府節約號召,董事會決議每十二年乙次建醮改為每十年乙次週年慶典。
三、民國七十一年(歲次壬戌)首次舉行「老二媽」本尊蒞台二四〇週年慶典及各項社教活動。
四、民國八十一年(歲次壬申)第二次舉行二五〇週年慶典及各項社教活動。
五、民國九十一年(歲次壬午)第三次舉行二六〇週年三朝慶典及各項社教活動。
六、民國九十四年起連續三年於六月中旬成道紀念大法會前,首次奉佛敬備鼓樂、陣頭恭迎觀音菩薩聖駕出巡遶境三天。
七、民國九十八年起連續三年於成道紀念前恭請觀音菩薩聖駕六天出巡遶遶境掃千炎。
八、民國一〇一年(歲次壬辰)舉行二七〇週年五朝福福醮慶典曁恭迎觀音佛祖聖駕出巡遶境五天及各項社教活動。
九、民國一〇三年起分靈菩薩供香客請回永久供奉。
十、民國一〇五年龍燈復育於二月二十日農曆正月十三日晚上六點舉行點睛儀式。
十一、民國一〇五年起農曆六月恭祝觀世音菩薩成道法會;擴大舉辦觀世音菩薩文化節系列活動;兒童繪畫比賽、恭請菩薩出巡遶境、二天分靈菩薩回娘家、揹菩薩活動、九龍呈祥晚會等。
十二、民國一〇六年迄今,已舉辦七年全國舞龍公開賽,成績優異。
十三、民國一一二年(歲次癸卯)舉行二八〇週年五朝福醮慶典暨恭迎觀音佛祖聖駕出巡遶境三天及各項社教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