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寺的虎邊的配殿,是供奉著關聖帝君。兩側陪祀關平太子與周倉將軍,這樣的供奉與一般常見的方式相同。而該寺的關聖帝君,手上則是拿著書本。在民間信仰當中,這樣形像的關聖
帝君,則是被稱為文關公,另一個則是文衡帝君,是為五文昌之一;另外一種形像是手持關刀的樣貌,則是稱為武關公。
本寺的關聖帝君,因為手持書本,屬於文關公的形態,因此受到了眾多香客信眾前來祈求生意與考試順利。因此在神案面前的桌夾層壓滿了各樣式名片與准考證,直至近年改以專用箱存放,可想而知香火鼎盛的程度。
因為該寺並無供奉文昌君或是魁星,所以就以關聖帝君來做為保佑考試與事業順利的守護神。這也是受到了歷代以來,對於關聖帝君的各種事蹟影響下,使得關聖帝君有著許多不同的信仰需求轉換造成的因素。
論及「關帝君」在台灣民間信仰之勢力,很少有神明能夠和祂相比。這位在古典小說《三國演義》中大主角之一的關雲長,儒教、道教及佛教都虔誠地加以信奉。就像:儒教信奉祂為「武聖」,以便和「文聖」的孔子公搭配,又尊稱祂為「文衡聖帝」與「山西夫子」。儒宗神教(鸞堂)奉祂做「恩主公」之首,並且由扶鸞降乩指出祂是現在當值得「天公」(其正稱叫做「玉皇大天尊玄靈高上帝」)。道教信奉祂為「關聖帝君」、「翊漢天尊」、「崇富真君」、「協天大帝」及「三界伏魔大帝」。通俗佛教信奉祂做「蓋天古佛」及「護法伽藍」(與「韋馱爺」搭配)。而台灣民間信仰則暱稱祂做「關帝爺」、「關公」及「武安尊王」,並且是商家心目中的武財神和警察局的守護神,甚至臺南縣也有一處以祂的廟宇命名的鄉鎮,叫做「關廟鄉」(昔日的關帝廟)呢! (董芳苑 2008:83)
「關聖帝君」,這位神明原本的名字是關羽,字雲長,後漢人。說到了這位大家耳熟能詳的神明,會這樣被受大家景仰與供奉,主要是受到了章回小說—「三國演義」當中對祂忠義精神與武藝功夫極為推崇。後漢至三國的歷史紀錄當中,也有諸多對祂的評價,使得祂在民間名聲更為流傳。
而「關聖帝君」的神格化最早可以追溯到唐代的官方奉祀,在之後南、北宋朝的帝王們不斷的追封祂各種諡號,到了明代確立其帝格,並以官方的祀典來祭拜。清代的帝王受其忠義感召與武藝高超,更敕封祂為「忠義神武關盛大帝」,直至清末更敕封祂為「忠義神武靈佑仁勇威顯護國保民精誠绥靖贊宣德關盛大帝」。
「關聖帝君」因位其忠義、武藝、做生意等的背景,因此後世對祂的信仰職能,則是受到其背景影響,讓祂成為了文教、生意、武藝等相關行業的守護神。使得更多的人認識祂,這樣的信仰需求,也使得供奉祂的信眾香客人數,不斷的增加。該寺供奉的「關聖帝君」,取代了文昌帝君的職能,也滿足了當地對於這一類信仰上的需求。